聚焦园区建设 聚力园区升级——2022年工作要点解读(五)
- 发布日期:2022-02-25
- 浏览次数:785
高标准的园区建设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2022年,辽滨经开区着力完善基础设施,不断夯实园区发展平台,强化要素保障,加快推动项目设计、产业结构、管理运营、公用工程、环境保护、物流运输一体化发展,加快建设产业链条集聚、物料平衡、协同高效、设施完善、循环低碳、智能便捷高水平园区,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。
为了全面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,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,按照强基础、扩功能、利长远、补短板原则,2022年经开区计划投资5.4亿元、实施基础及公用设施项目32项,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。实施盘锦港2号路等交通工程,完善园区交通体系、全面打通物流通道。完成220千伏化工变建设工作,适时启动66千伏水乡变建设工作,满足重大项目用电需要。实施石化园区水环境风险防范工程,推动中水回用,配合市水务集团完成大伙房辽西北供水、25万吨工业净水厂及兵器项目工业用水专线等工程,满足项目用水需求。
创建国家级智慧化工园区
为加速提升园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,2022年,经开区推动国内一流、省内领先的5G智慧园区全面运营。全力做好安全、环保、消防等基础数据对接,实现园区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通、开放共享,打造“可共享”“可溯源”的智慧监管体系,实现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全周期监管。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,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。推动经开区成为全国石化联合会建设50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之一。
创建国家级“绿色园区”
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落实好中央、省市环保督察的整改要求,按照“三线一单”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,做好园区规划环评跟踪评价。加强污染系统防治。做好空气质量保障工作,严格执行挥发性有机物(VOCs)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,建立完善全过程控制体系。推动第二污水处理厂、化工污水收集及水质监控系统稳定运行。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,深入推动危废整治三年行动,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筑牢绿色发展保障。
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
为深入贯彻落实“双碳”部署要求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经开区致力打造碳达峰、碳中和先行示范片区。一是要明确节能降耗路径。聚焦“双碳”目标,编制《辽滨经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》,加快调整经开区能源生产消费结构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推动技术装备、生产方式等改革创新,构建质量效益更高、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的产业体系。二是要管理好项目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,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上马,对拟建、在建和完成审批、尚未开工的项目,开展能效全面排查,推动能效应提尽提,全面达到标杆水平。对能效水平达不到国家标准的拟引进项目,一票否决。三是要强化用能管理。落实节能管理制度,建立企业专业化能源管理队伍,对北燃、宝来巴赛尔等重点用能单位,配备能源管家;搭建企业能源在线监测系统,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。制定经开区能源消费“双控”工作方案,按照“整体推进、一企一策”的要求,制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方案,推进石化产业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。加快实现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转变。四是要加快推动国家循环改造示范园区建设。深入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、能源梯级利用、清洁能源项目及建筑、交通、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改造,为产业项目拓展用能空间。按照国家验收安排进度,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补助资金拨付,编制评估报告,做好验收准备,确保通过验收。
强化园区应急能力建设
2022年,辽滨经开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各项决策部署,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应急救能力建设,加大安全保障投入,确保组织、人员、物资、装备、制度“五到位”,有效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水平。要修订完善系列应急预案并纳入5G智慧平台管控系统,建立重大环境风险单位集中监控和应急指挥平台,完善高效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。巩固提升化工园区“企业级—公共级—区域级”5级风险防控体系。常态化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,跟进国家编制实施《应急管理培训大纲》《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大纲》,做好应急管理、救援培训工作,力争全年开展各类应急培训和演练15次以上,不断提升园区风险防控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。
强化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
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做好要素保障是关键。为进一步做好产业项目的要素保障工作,辽滨经开区将围绕落实《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(试行)》,全面提升园区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水平。尽早完成起步区国土空间规划、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控制性详规、热电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,满足兵器、金发科技等重大项目审批需求。建立并动态管理用能项目库,积极争取省市发改委用能支持,确保高质量产业项目加快建设。按照“安全稳定、统筹兼顾、有保有限”原则,持续做好供电保障、确保企业稳定生产。密切关注《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》、中央资金投向、国家专项债券等国家政策动向,做好项目包装工作,最大限度对上争取政策及资金支持。全面落实惠企政策,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,助力企业高效发展。